世界级园林大师作品首次同台亮相园博
上海后花园 彼得·拉茨花园,静卧“山谷”,隐秘性、神秘性、新奇性、乐趣性,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体现。在这里,有人看到的是石板排列,有人看到的是化石出土,有人看到的是中国风格与西方风格在交融……
本报记者 吴镝摄
本报讯(记者 于丽爽)北京园博会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园林胜景的机会,也为园林设计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、学习的平台。本届园博会邀请了3位世界顶级园林大师参展,并在世界范围内征集优秀作品,最终,有6位设计师入选“设计师广场”展区。将世界级园林设计师的作品同台展示,是历届园博会所没有的。
本届园博会的大师邀展和设计师广场方案征集评选工作,由中国园林风景网负责。据介绍,三位世界顶级园林大师分别是德国的彼得·拉茨、美国的彼得·沃克和日本的三谷徹。他们分别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北京园博园中建设的展园。
彼得·拉茨花园,又名“雾中叶脊”。远看像山谷中一具恐龙骨骼化石。“脊柱”部分是一条进入花园的小路,“肋骨”部分是左右各一排石板,从低到高又回到低,每一块石板的外缘都是曲线的,组成了恐龙的身形。这条“恐龙”就“行走”在一片碎石铺成的山谷中。山谷的外沿种着欧洲赤松、中国红松、元宝枫和蒙古栎叶等。游客沿着“脊柱”进入花园中,会有水雾喷出,格外清凉。
据介绍,在彼得·拉茨看来,在一个园艺博览会上,游客不是花园的主人,他们想欣赏一切,但又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太久。游客希望看到新颖、超乎想象的设计,但游客能真正记住并理解的信息很少。因此,彼得·拉茨设计了这样一个既可以内观又可以站在山坡上外观,同时具有充分的游客接待能力的花园。
上海后花园 彼得·沃克花园的主景观,由两排平行的镜墙和中间一排法国梧桐树组成。墙外,是一圈又一圈环形辐射的绿篱和碎石小路。站在镜墙中间,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无数个反射出来的自己。据介绍,这个实验性的小花园,是对农业这种人造景观的一次探索,它从一个很小的中心出发,通过辐射状图案和光学几何原理,将花园无限扩展。
三谷徹花园的灵感,来自厨房里晾盘子的架子。整个展园是一处凹陷下去的方形花园,两侧是青石砌成的矮墙。走进花园中间最低处的步道上,两侧是两个向上倾斜的山坡,仿佛是伸向天空的手臂。山坡上种满了矮树丛,山坡上空则拉满了平行线,是不锈钢材质,随着山坡的角度倾斜着,像盘架上一个个隔挡,又像船帆。沿着狭窄通道里的台阶走上瞭望台俯瞰展园,有水面波动的感觉。
本届园博会里还有设计师广场。入选的6位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分别是:伊娃·卡斯特罗的《凹陷花园》、张新宇的《印象四合院》、戴安娜·巴尔莫里的《声波》、朱育帆的《流水印》、Christopher L.Counts的《小径花园》和章俊华的《明园》。
对于北京游客来说,最能产生亲切感的莫过于《印象四合院》:院墙是灰色砖墙,走进去,迎面一块草地,草地上一棵自由生长的树,树根下露出一片灰瓦屋顶。没错,这些瓦就贴着地面,却能给人一种屋顶的感觉。
《流水印》也是中国游客一望便能理解的设计,它的灵感来自“曲水流觞”的故事。不过它不再是凹进地表的溪流,而是相反,用现代材料制作的凸出于地表之上的抽象溪流。
大师园和设计师广场都紧邻河堤路,这9个展园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那么特别,有的甚至令人费解。也许只有了解了设计师本人的创作风格,再亲身踏入其中,才能体会到理解的乐趣吧。